火遍我國的光伏電站,已經(jīng)是央視新聞聯(lián)播的常客了,關(guān)注新聞的大家都知道,就這周前兩天,央視新聞又報道了咱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。
除了咱央視新聞,這次光伏電站登上了BBC!鐘情中國題材的BBC這次重點介紹我國的光伏電站,就在《你所不知道的中國》第三季。在這部紀錄片里面,精通漢語的電視制作人芬恩·阿貝丁是四位主持人之一,他在自己的拍攝見聞中記錄了鹽池縣壯觀的太陽能農(nóng)場。
提起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,如果你恰好去過張北草原,你一定會對那里的大太陽和干燥的空氣印象深刻。
距張北縣城十公里處有個德勝村,那里的氣候也是如此。
這樣的氣候?qū)r(nóng)業(yè)發(fā)展可不是好事。過去,德勝村是遠近聞名的窮村,村民只有中秋節(jié)和過年時才能吃上肉,餃子餡里稍微放一點肉就心滿意足了。
但今天兩位德勝村村民,一個講述著“太陽來送錢”的故事,另一個靠種馬鈴薯年入6萬。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?
中國日報外籍記者艾瑞克(Erik)來到德勝村,探尋村里點石成金的秘密。
十年九旱的德勝村
剛進村子,艾瑞克就感受到了太陽的厲害。
陽光的炙烤、干旱的氣候和巨大的溫差,這樣的自然條件對于德勝村村民來說,無論是種植還是畜牧,都很困難。
78歲的村民胡文斌用“十年九旱”來形容這個村子。
艾瑞克入鄉(xiāng)隨俗,騎著三輪摩托,被太陽晃得睜不開眼。
采訪中的艾瑞克也是礦泉水不離手。
現(xiàn)在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胡大爺所說的干旱,很容易就會感到口渴。
氣候干旱,加上晝夜的溫差,德勝村的“致富經(jīng)”看來并不好念。
但是,與其選擇“與天斗,與地斗”,德勝村的村民選擇了與大自然握手言和,因地制宜。
“只要有太陽,我們就能進錢”
村子里的干旱讓胡大爺從小就體會頗深,家里的用水也要靠電動泵從水井里打水。
但讓胡大爺沒想到的是,干旱少雨這種自然條件竟然可以為村里創(chuàng)造收入。
干旱少雨的劣勢氣候卻成為了這里發(fā)展光伏發(fā)電產(chǎn)業(yè)的優(yōu)勢。
2016年,村里建起了光伏發(fā)電站。胡大爺原本在村委會看大門,打掃衛(wèi)生,而現(xiàn)在,他最惦記的就是“照看”光伏發(fā)電板。
對光伏發(fā)電板,胡大爺也是贊不絕口。
每年就是晴天多,雨天少。只要是有了太陽,我們就能進錢。它干旱嘛,沒雨嘛。所以通過這個產(chǎn)業(yè)能把窮變成富。
德勝村的黨支部書記葉潤兵說,村里做了兩個村級電站,他還算了算年收入:
年收入在80萬左右。這80萬,一個是村集體的收入,另外還解決一部分低保的貧困戶的兜底、補貼,讓我們的人均收入達到6000塊錢。
想必這些增加的收入能讓胡大爺和老伴生活得更安心。
與胡大爺揮手告別后,艾瑞克來到了村民徐海成的大棚。
除了干旱之外,溫差是德勝村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的又一大攔路虎。
采訪當(dāng)天,最高溫度35攝氏度,而到了夜里,氣溫可能只有6攝氏度。冬季最低氣溫可能達到零下35攝氏度。
巨大的溫差加上干旱,使得在這片土地上種東西非常困難。
但村民徐海成的馬鈴薯大棚收成卻不錯。艾瑞克與村民溝通后,才了解其中奧秘。
經(jīng)過了解我知道,把微型馬鈴薯栽培在大棚里,能減小它們所經(jīng)受的溫差,而且能保護它們免受害蟲侵擾,降低農(nóng)藥使用。
四五年前,徐海成一年只能賺到不到1萬塊錢,但去年他的年收入就增長到了4萬多元。
艾瑞克幫徐海成算了筆賬,按市場價算,一個大棚大約能為徐海成帶來6萬元的收入。
村支書葉潤兵說,今年村里280個大棚已經(jīng)給村民分到戶了。
德勝村還用村名注冊了商標,從此有了德勝牌馬鈴薯。
徐海成說,自從算了脫貧賬后,他特別有啟發(fā)。今年純收入預(yù)計能達到10萬元。
了解了這么多,艾瑞克明白了一個道理:
最好的扶貧模式不是直接給錢,而是讓村民找到自主致富的道路。政府與企業(yè)的支持和指導(dǎo)也讓村民能夠自力更生。
的確,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。德勝村正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(fā)展方式,與大自然握手言和,才得以點石成金,傳為佳話。